地方军装备300多门大炮:规模与火力兼备的军事力量解析
-
众所周知,在近现代战争中,炮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火炮的数量、性能以及炮兵的素质,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影响。
在抗日战争期间,我国军队的火力配置相对较弱,特别是在炮兵力量上存在不足。
当时国民党中央军虽然拥有部分独立炮兵团,且装备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火炮,然而这些火炮的数量明显不足。
中央军除独立炮兵部队外,其军、师级单位配备的炮兵装备普遍较为简陋,有的甚至缺乏山野炮,仅装备有迫击炮。
当时我军即便迫击炮数量也极为有限。
1937年,新改编的八路军全军仅有1个山炮连,配备4门山炮。其下属的三个步兵师总共仅有16门迫击炮。而后来组建的新四军,全军仅拥有1门炮。
在国民党地方军中,多数军系的炮兵状况不佳,山野炮等重型炮兵多属于营团级别。因此,主要的炮火支援主要依赖于迫击炮。
阎锡山的晋绥军在地方军中显得较为特殊。
1937年,晋绥军下辖5个步兵军和1个骑兵军,同时配备有若干独立旅和炮兵团。整个晋绥军总兵力超过10万人。
与当时全国200万军队的规模相比,晋绥军的规模相对较小。
然而,尽管该地方军拥有超过10万人,其编制中却仅有9个炮兵团和1个炮垒大队;炮垒大队使用的是第30团的番号,因此也常有人提及晋绥军拥有10个炮兵团的情况。
当时晋绥军的炮兵编制规定,每个团配备30余门火炮,总计全军装备的火炮数量超过300门。
晋绥军炮兵在整体水平上仅次于中央军;然而,由于中央军的规模是晋绥军的数倍,因此从火炮配备程度来看,晋绥军在当时可能位居全国之首。
根据晋绥军实际拥有的炮兵配置,其炮兵营可下放到旅级单位,这意味着几乎每个步兵旅都配备有一个炮兵营,以提供必要的火力支援。
晋绥军的步兵旅通常由2个或3个步兵团组成,同时配备的炮兵营也包含2个或3个炮兵连。在集中使用炮兵时,整个炮兵营可以全力支援步兵旅;而在分散使用时,炮兵连可以分别支持各个步兵团。
设想一个步兵团配备有四门山野炮,这样的支援比例在当时国内军队中堪称顶尖水平。
晋绥军在1937年忻口战役中,集中使用了大部分炮兵,动用了200多门大炮,发射了至少数万发炮弹,对日军造成了重大打击。
当时晋绥军主要装备了三种不同口径的火炮,以75毫米口径的山炮为主,同时配备有88毫米口径的野炮和105毫米口径的重型山炮。
88毫米口径野炮的射程超过10公里,在当时属于国内少数具有远射程的火炮;105毫米口径的炮同样属于国内较少的大口径火炮。
山西还尝试制造了150毫米口径的榴弹炮,但仅生产了2门,未能实际编入部队参战。
晋绥军之所以炮兵规模庞大,主要得益于太原兵工厂能够生产相关火炮及炮弹。
尽管晋造武器的质量不够稳定,火炮的耐用性和性能也并不理想,但能使用就已足够。
遗憾的是,太原沦陷后,太原兵工厂亦落入敌军手中。尽管部分设备内迁并重新投入军火生产,但炮制能力已大幅削弱。
在忻口至太原的作战中,晋绥军亦遭受了火炮的大量损失,因此自1938年起,该军的火炮实力显著减少。
尽管炮火数量有所减少,但仍有上百门山野炮存留,在地方军中依旧保持顶尖实力;然而,晋绥军此时的抗战态度与全面抗战初期已有差异,因此,精彩的火炮作战场面相对较少。
#深度好文奖励计划#
